日前跟中大、港大同事少聚,談起母校的象徵物。中大同工訴說「 百萬大道」的壯觀;港大同事則言「本部大樓」的堂皇。 他們侃侃而談,我突然一問:「你們的小學是怎樣的?」
——默然無聲。 原來,「小學」對於他們來說,竟然是那麼在水中央、道阻且長。
我小學畢業於伍季明學校,母親則是她的前身——大窩口德貞的學生,我母子可算是頭等老校友。母親家境清貧,只讀過五年小學的她從小就向我訴說讀書的重要, 而她唯一可以援引的「論據」,就是小學。 在我小小的腦子裏,小學是成就我堅強睿智的慈母的搖籃, 我悠然嚮往,立志報讀。 我入讀伍季明正正是德貞從大窩奠基綠楊新村的首年, 我還在德貞考過入學試。難得的是,幾位60年代在德貞教過媽媽的 老師臨退休前也在伍季明教我。母親變師姐、母校是源流。 這是難得的緣分。
這班教我母子兩代的「老」老師對我的人格陶鑄起了植根作用。小學六年, 我當了五年班長、五年模範生,記得最深的是何淑儀、黃瑩瑩、 梁淑芷三位恩師的訓勉:「班長首要盡責,為人首要盡心」。 當年似懂非懂,只是默記於胸,長大做事,每每能反躬自省、 逆境求進,實端賴小學錘煉的正面價值、盡己人格。
小學家庭著重「教養」、中學大專培育「學養」、年長在外砥礪「 修養」,我覺得:「人生三養,根在小學」, 小學正是為下一代固本培根的最重要搖籃,離校雖多年, 但往事不如煙,「小小一株幼苗需壯大,必須靠種栽。 努力教導努力澆灌,真理心中載……」(校歌)依舊在我心縈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