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8日星期一

北京小記之3——酒遇


北京小記之3——酒遇
 

也記不清來了多少次北京。

二十年了,我每年都來。北京發展,一日千里,千里當中撕碎的風景似乎來不及細看。

今次去紫禁城是研究城內小街和尋找磚頭,結果,2008年京奧大修故宮後,我所獲不多。之後多去了太廟。赫赫莊嚴的明清太廟已經被『升級』為『青年文化宮』,內面帝后功臣神主都被革掉,絲毫不剩。歷朝歷代,新政權無論如何都不敢鏟平前朝祖宗墳墓,畢竟是中國人對逝者的敬,也是對自身的警,所謂趕盡而不殺絕,繼絕續世。絕前宗廟,卻自鳴是『進步』的,五千年之中,今權獨有。

太廟之內,也有解說,膚淺無傷,大眾明白則可,但細看清朝宗廟一欄,康熙與乾隆畫像互換了,孫子變爺爺,革得徹底。

空殼太廟,配上幾條俗不可耐的紅底白字條幅,不勝唏噓。天氣嚴寒,唯取道簋街,找吃的暖胃。簋街之『簋』,粵音鬼、國音Gui二聲,古代大型食具也,粵語常說『食九大簋』即吃大餐,內地竟然翻譯作“Ghost Street”(鬼街),與太廟『水準』一脈相承,雖可笑,已不怪。

簋街瀘州老窖中認識了劉姐,一位年近六十的老北京,有文化、有俠氣,穿梭貴州北京的酒商,三代釀酒、五世京城。

劉姐見我有點『味』(她沒有交代是韻味、體味,還是臭味)。劈頭一句:『小哥遠道而來,咱家十二種白酒,要不要都嚐嚐!』

天氣太冷,溫酒最能澆枯腸,我爽快回應:『遠來的朋友就怕你店不夠酒!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斟!』

       劉姐:『說在前頭,你們香港小家子白臉多,進來喝酒先要洗杯,俺家的酒低的53度,中的63度,高的68度,夠你他媽的消毒了!還有,你不用寫詩,我店沒床借你眠。』說罷,大笑,倒酒。  
       她倒一,我清一杯。十二杯龍騰翻滾,十二度透人心肺。她驚異我這『小家港仔』的海量。北人豪爽,所謂『酒酣益爽氣,為樂不知秋』,關鍵的已不是杯中的美酒,而是酒後的快言,劉姐語乘酒勢,開始對我大談時政。


老北京劉姐罵的不是香港白臉掛口邊的膚淺民主和共官貪污——她根本不在乎。劉姐笑說:『媽的!根本是遲早進化的問題,俺看遠的!』

最令她不忿的是北京越來越沒有『京味』。她重重的說:『說到底,就是沒了底,近十年來的發展,北京、上海、廣州分別在哪裡?名字而已! 老共天天吹噓飛船飛機大炮,劉姐認為進步不是不好,但不要打鑼打鼓的吹。大陸和香港有識一代那麼喜歡台灣,不是她的101,是其『台味』。

她倒了杯68度的,不停敲桌,問:『香港大哥(我高興我升了級),老共笨在哪?我們國家笨在哪?答!』

我說答了一大堆典型港式答案,她都搖杯搖頭的說『不對』、『小器』。

『關鍵是——我們曾經盡力鏟走過去的東西,現下努力去跟的是現在的東西,別人做的卻是將來的東西!』

我舉杯說:『扔掉自己瀘州窖,去學人搞中國波爾多!』。

她說:『對!對!鏟走過去,又忽視將來,別人做什麽我們跟著抄什麽,怎能強大?中國夢,一語中的,就是做夢!
 
然後,豪笑,碰杯,『這杯——敬我們的北京、敬我們的過去。』

68度的一口乾了。離開,依舊,漫天飛雪。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豪者?樂酒。
 酒鋪正門
 左邊七種,先乾。


 右邊五種,慢嚐。

書法——一葦航之

香港電台: 辯論宗師

http://programme.rthk.hk/channel/radio/index.php?c=radio1&m=archive&type=epi&tag=%E5%BB%96%E8%88%9C%E7%A6%A7

心經


人之患?人之尚?──教師心路


人之患?人之尚?──師心師路
 
(始於1999年  結於2009年)
 
我為甚麼當教師?
求學時代遇有兩種老師最令我印象難忘:一者尸位素餐,上堂照本宣科,甚或動輒遷怒於學生,斯時我心想他日倘能為師必定以友善態度對待學生,亦師亦友、互相砥礪,誠樂事也。另外一種是因勢利導、鼓勵學生立志進取的「稀有」品種……
 
***** ***** *****
我小學成績相當不俗,故可升讀其時Band One 的聖芳濟中學,但甫進新校,旋即時坎命蹇:諸事不順、成績大挫,失愛於師長,失望于父母……失落遂生自棄,自棄轉生反叛,當時心態是:既然老師們也說我「頑劣」,我就劣得轟轟烈烈!──執意考試期苦讀金庸書而招致留級,更破壞副校長座駕而遭記大過……我萬念俱灰,長輩甚至言:「把中秋月餅罐保留給我到將來乞食之用!」我雖惡行昭彰,亦覺此語挖心刺骨。
一日,國文科漢賢老師(1)突然於小息對我說:「你的字有柳體風骨,必曾痛下心力……字既得風骨,想人亦如是……想你是頑而不劣!我有什麼可以幫你?」 我頓覺他是天地間唯一知心人,眼淚不由自主地竟奪眶而出,漢賢老師即當頭棒喝:「但骨氣太重則傷己傷人,字亦難臻上乘,打從今日起,和自己賭一賭,奮發向上,莊敬自強,盡其在我!就算最終輸了,也轟轟烈烈──立志!」他瞧準了我這年少氣盛的金庸迷,和我來個可歌可泣的打賭,醍醐灌頂,激起了我內在自省自發之力,打從那天起,我抱持「給我一個機會,還你們一個奇蹟」的略帶「服仇苦練」式心情去奮力讀書,終於在考試中由上次170名(全級共180)躍升至全級100名,雖然仍然不佳,但免去「踢出校」之危機──這年是中二。
及至中三,我較成熟,但「報仇」心尚在,遂更努力,考到全級70名,並奪「新界學生最佳進步獎」(說實的,最佳進步獎重來不是什麼好東西)……中四之後,我一直飛快進步著:什麼「傑出學生」、「全港冠軍」、「聯校會長」、獎助學金……數十種獎項,見報的大獎或訪問也有不少,於一般中學生而言,算是罕見。
          中六的一天,漢賢老師對我說:「來結結帳,賭博賽果如何?」,我答:「贏了,多謝你給我的『籌碼』!」他大笑道:「當年我跟本不認識你,只在教員室常聽你的臭名頑行;有老師說你的書法寫得不壞,問為何如此頑劣之學生也可寫一筆好字,我的好奇心驅使我去瞭解你……覺得你資質不差,是頑而不劣,應有得救!故此,我給你的只是一些機會、一些信心,至於『籌碼』,其實一直在你自己手裡呀!」
他沒有執著我的手要我怎樣做,他教我立志、導我自新,確乎師道
        漢賢老師從旁輔導和鼓勵我,以生命改變生命、以愛心培養愛心,更令我萌生為師之志,從我個人經驗及體會觀之,教師應是「學養」與「愛心」兼備,誠非容易。入大學後極感「學而後知不足」,為師後更體味「教而後知困」,但我不才,仍想一試。
經驗反思:如何去實踐?
          在教育上而言,尤其是在道德教育上解釋人生道理的時候,可嘗試由立志講起,但愚見以為,老師在引導學生立志時,不宜勉強過急,要尊重學生「志」的獨立性與不容代替性,盡量從旁啟發他的內在之覺悟(如漢賢老師對我的啟悟)。另一方面,要從學生的具體生命中,誘發他盡量發揮他的獨特志向,因為精神的空間會隨志向而開拓,志越是狹小虛假,就越是對社會沒有貢獻;志越是遠大真實,越是能承擔人類社會歷史文化。唐君毅先生說得對:「志願到那裡,即人是什麼。人是什麼,學問之成就即是什麼。」(2) 又說:「學問之始點,在人所立志之志願。志願開拓人之精神的空間,使學問之進行為可能。」張載亦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一切大事業先要立其志,再沿「志」奮戰不懈,方可有成,故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建志立向,啟發他們開放自己、心力並養,進而成己成物、延續文化、承擔世界。
***** ***** *****
我福緣不薄,有幸於日前前往大嶼山旁一名「霞澗」的小島(正確位置我也不太清楚),小島上有一與世隔絕的福音戒毒機構──正生書院,我在此作數天的中文教學(3)。我教八位準會考生,覺得他們純樸爽朗、健康健談,絲毫沒有曾濫藥販毒之象,我於稍熟落後問他們,正生書院的校長老師如何導你們「出死入生」?(4),他們的答案簡單得出奇,不是基督之教、亦非聖賢之語,而是直接的「你是人!」,所以「你是可以的!」──也是立志,不是肇始即立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志,而是由「為人」做起,通過一步步艱苦的磨練、闖練,由零到一,逐步「達志」、進而「擴志」。我離開前問:「會考有信心乎?」,他們答:「不大,但會全力以赴,做到最好!(無線口號)」。 
此行對我來說,雖名教,實乃學;子曰:「學不厭,教不倦」、老師常言:「不尚學,無以教」,誠師之大者。故我於小島碼頭道別時以「盡其在我,立天地心」總結此行,既勉人、亦勵己。我於小舟回望「正生」小島,正夕陽餘暉,方悟其名「霞澗」之深意,乃嵌四字,觀美境,得一聯:
風舒紅霞聚曲澗,志立正道悟新生
點點感悟,戀戀不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釋:
1:「漢賢老師」乃合母校兩位老師之名而得之,「賢」為文碧賢老師;「漢」指楊永漢老師,兩位分別於筆者初中及高中時影響至巨,為念二師披星戴月、春風化雨之恩,乃合二名為一,撰文謝之,並略抒淺見。
2:有關文章可參考唐君毅著《人生之體驗續編》之第四篇《立志之道及我與世界》、《青年與學問》之《精神的空間之開拓》、《中華人文與當今世界補編(上)》之《論孔學精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章引義》。
3:1999年426, 中文大學教育學院鄭漢文老師及正生書院陳少焯校長合作之「中大──正生交流計劃」.由中文大學教育學院提供11位老師前往福音戒毒機構「正生書院」教授該校學生會考知識,筆者是其中一人。
4:「正生」語出<<聖經>>,有「悔改歸正,出死入生」之意.亦符該校之辦學旨意.
後記——十年後正生

世事如棋,無獨有偶,十年之後,我是正生好幾位老師的視學監督,又要回來這裡,當年教書、現在評分,看著當年的自己、想著十年心路,與雨聲相和,點點滴滴,皆在心頭。

 既能出死入生,自然頑石可鏤
 
 乘渡
 
 陋室講課,自有領悟,那需Powerpoint?
 
運糧上山,不做無食
自己動手 豐衣足食
 
碼頭  津道  彼岸



旅情——北京記趣1及2

遊北京之1:慕田峪小記


遊京之時,大雪紛飛。零下二十度,我獨登長城頂峰,走到城盡石斷、蒼茫無際處,見一老叟砍柴。
我問:前行有路?。老者不答。再問:如斯嚴寒,您來幹什?
老者劈頭就罵:我本在此,是你前來,我不問你,你反問我。前面本有路,看你能否行!
我想想,再問:那,路通何處?老者:萬里長城自然通萬里!前面第一站就是八達嶺,要走十天,看你裝備,嘿嘿,死定。
我似有所悟,笑答:哈哈,是的。您老本在此,我還在迷糊亂走,不知方向。好!十天裝備而已,我回去整裝,下次與你同行。你等我!
老者:好小子,你敢來,我敢陪。
我回頭走了十幾步,似有體悟,回首向老者喊:“老伯,看那長城內外、偉業豐功,古人真厲害!”  老者:操!笨!古人他媽的笨!
我想了想,說:“……那我先走,下次見。我嘛,還是需要太多太多的“裝備”,或許等我比古人聰明點的時候再來。”  老翁大笑,看我一眼,抽煙再不語。
他是土地公公。

遊北京之2:帶隊小記
“觀宇宙之無窮,悟一己之渺小” 。這是哲人雋語。誠然,把人類放於穹蒼、世界放於宇宙、北京放於歷史……前者皆如森羅一象、湖海點滴。然而人類尚可卓立天地者,在於其精神文明。
千年已風逝、功業歸塵土:秦陵漢墓,早在西風殘照;阿力山大、成吉思汗亦已寂滅湮消。能綿延千載、依然震動生民的卻是那些當年倉惶四顧、喪家如犬的聖人哲思。
北京之於中國,不只是舊時皇城、今天首都,她正是默默的展示其內在意蘊、文化精神。倘只重視其國際企業林立、經貿實力增長,則太低估北京了。除了體驗國家奧運盛宴、經濟起飛外,應儘量觀照歷史、反思發展、內省自身。故宮之旅,不能只說康乾盛世、千門萬戶,那太和殿廣場正是當年八國聯軍駐蹕之處;京西之旅,不能只見高新科技發展,那盧溝橋還壓著千萬生冤死魂……
北京:雙十、五四、七七、十一、六四……單是數字引發的意義,已是泰山之重! 
學習是一個過程,學習的目標(objective)有很多:溝通技巧、人際關係、商務營銷、國英雙語……但這些都不應是教育的鵠的(aim),從孔孟到釋迦、自蘇格拉底到杜威,都歸結出教育乃是傳導價值和意義的過程。大學之所以為大,在其提升謀生之學到成人之學,前者只是專科技藝之訓(Trained person),後者才是博雅價值人生(Educated person)
大學是養才之所,其才之養,不應只是提升學生Standard of Living(生活指數),更進一步應是Standard of Life(生命質素)的存養。是次北京帶隊之旅,從旅遊見交流,從交流悟文化,從文化思價值,當中深意,雖彌小,但足珍。

詩詞——《望江南》變調六首


冬雨夜寒,歸客倦眼,看宋詞,譜了六首《望江南》小調,抒懷天地,抒發變幻無常即世相之本,故離不必悲,散亦可喜。      

一、起

莫等閑,且盡一杯酒!

管他橫槊吞風後,

紅塵他朝見白頭。

花月水中浮。

 

二、望

抬望眼,夜月憐子規!

悟此一花一世界,

了他三藐三菩提。

生死我如歸。

 

三、訣

人不寐,簾捲西風後!

雲鬟輕托小銀鉤,

秋波脈脈水悠悠。

孤注擲溫柔。

 

四、行

灑墨痕,帘外雨正新!

且將浩然化波磔,

雲行筆力振乾坤。

千山任我行。

 

五、觀

無挂礙,行深觀自在.

玉環曾笑飛燕哀,

星移物換歸去來。

花落又花開。

 

六、無

碧雲深,蝶我本無心.

夢裡不知身是客,

人墮曉煙路難尋。

無我自無麈。

 

詩詞——詠曇花

《詠曇花》
 
曇花竟開,不究韻律,即興一首:
自恨尋芳今已遲,
半宵回眸一生依。
欲問相思何處擇,
此夜花開花落時。

 

詩詞——惜別三疊

聽任白紫釵《陽關折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乃寫《惜別》三疊以和之。
()
江深魚道兩相忘,
興來風雨共清狂。
豈料陽關急折柳,
千載殘照立胡楊。
()
月鎖梧桐動參商,
江樓楚館水月長。
織女奏盡秦娥笛,
鵲飄橋渺又秋涼。
(三)
月斷浮梁路幾重,
今夜清光入虛空。
一葉蒹葭一葦渡,
江潯死生是從容。
 
 
 
 

詩詞——戲聯諷語

走訪內地,見盡朱門肉臭之象,感受甚深;賦閑無事,靜思中國發展,以有限筆力、不深究平仄,作諷聯二則,實難登大雅,只遊戲之詞:


澤東澤民,已澤及八方官吏
革文革武,幾革掉千古文明


橫披:《核心舵手》

愛民若子,金子,銀子;子女皆走國外
執法如山,靠山,錢山;山野盡是貧寒

橫披:《父母官》


 

我的小學雞生涯



日前跟中大、港大同事少聚,談起母校的象徵物。中大同工訴說「百萬大道」的壯觀;港大同事則言「本部大樓」的堂皇。他們侃侃而談,我突然一問:「你們的小學是怎樣的?」
 
——默然無聲。原來,「小學」對於他們來說,竟然是那麼在水中央、道阻且長。
 
而我?年代雖湮遠,但絲毫不迷離。原因有二:一是緣分、二是人格。
我小學畢業於伍季明學校,母親則是她的前身——大窩口德貞的學生,我母子可算是頭等老校友。母親家境清貧,只讀過五年小學的她從小就向我訴說讀書的重要,而她唯一可以援引的「論據」,就是小學。在我小小的腦子裏,小學是成就我堅強睿智的慈母的搖籃,我悠然嚮往,立志報讀。我入讀伍季明正正是德貞從大窩奠基綠楊新村的首年,我還在德貞考過入學試。難得的是,幾位60年代在德貞教過媽媽的老師臨退休前也在伍季明教我。母親變師姐、母校是源流。這是難得的緣分。
這班教我母子兩代的「老」老師對我的人格陶鑄起了植根作用。小學六年,我當了五年班長、五年模範生,記得最深的是何淑儀、黃瑩瑩、梁淑芷三位恩師的訓勉:「班長首要盡責,為人首要盡心」。當年似懂非懂,只是默記於胸,長大做事,每每能反躬自省、逆境求進,實端賴小學錘煉的正面價值、盡己人格。
小學家庭著重「教養」、中學大專培育「學養」、年長在外砥礪「修養」,我覺得:「人生三養,根在小學」,小學正是為下一代固本培根的最重要搖籃,離校雖多年,但往事不如煙,「小小一株幼苗需壯大,必須靠種栽。努力教導努力澆灌,真理心中載……」(校歌)依舊在我心縈繞。

教育港:引才、育才、留才三者之互存

星島教育評論
教育港:引才、育才、留才三者之互存
 
去年春天的大學畢業生飯局,我赫然發現十年前十個內地來港求學的尖子只有兩個留港。其中一位已經被星洲獵頭挖角而蠢蠢欲去。這意味著我們培養十個人才九個不選擇留下,香港,變成他們的踏腳點,不是當初希望發揮的大舞臺。
十年以還,內地才俊從對香港趨之若鶩到留港發展之雄心不再,是因為覺得香港和外國比較,掣肘多多。諸如:畢業後就業艱難(聘用手續複雜,令中小企卻步)、難以融入香港生活(除非獲聘,否則不能以學生簽證旅居、體驗生活;兼職更免問)。試想想,本港連最簡單的教育配套如大專宿舍床位和幼童過境巴士也可擾攘多年不果,動輒被冠以中港矛盾的帽子。真正人才,豈不窒步?及至才俊選他國而棄香港,兩任特首和經機會(近來消失了?)才說“本港教育產業大有可為”,何其遲也!十年前確是“機遇”,香港可以成為“教育港”,但近水樓臺反失月,現在才大張旗鼓去“研討”,以學界資源的匱乏及執行力的遲緩,起碼再假數年,才由“研討”進化到“落實”,試問,你是尖子,還來嗎?就是還想來,能等嗎?
遲了十年,智經研究中心建議港深教育互補,教育產業化。主席胡定旭各項提議算是合理。然而,政府執行前,千萬先要釐清政策本身目標針對的是什麽。是一:解決跨境學童數目急增?是二:爭取人才來港?是三:為港校拓生源? 因為各點對應方法大為不同,然又環環緊扣。先說第一點,“港人子弟學校”似乎可以應對跨境學童問題,但教育是涉及配套、評核、銜接的長遠事務、非全盤深遠考慮不行。子弟學校成立後,如果本地高等教育未能配合,長遠則解決不了“來港合理期望”的問題,廣深大批學子孜孜盼想的是來港就讀,而不是在“港校深圳分店”就讀,否則,幾年後栽培了大批有“合理期望”加上“合格成績”的港人子弟畢業軍卻竟晉升不到“港人大學”,十年窗下換來夢想破滅,勢將重演“副學士”樽頸難紓、千萬學子苦無學位的悲歌。
再說二、三點。政府長遠目標是“為校收生”還是“為港招才”?兩者配套迥異。前者只需要硬體配合,繁但不難,但這只視教育為經濟產業,以文憑套鈔票而已。但若是後者---港爭才,則需要把香港打造成為人才可以發揮的舞臺,這就涉及文化、經濟、制度的配套。前者只需要提高教育服務水準,後者則要放下身段、以別人眼光看自己強弱。可惜的是,政府高層、大專學院、本地港人還多是抱殘守缺,或先把自己定在高位,靜待別人來叩門求法。不少大學同事還說:“讓內地青年來港讀書看看商業都會吧”。這話在十多年前可能對,但現在京滬深廣無一不能發展成為商都,更大有後發先至之勢。若單是爲了“感受大都會”,恕我直言,根本不需來港!我教過的港產尖子不少畢業後選擇遊學歐美,他們選修的多非商科,而是哲學、電影、政治。這正正表明尖子需要發掘舞臺、視角、空間。香港已經重商,要感受商業,本地尖子不假外求。同理,改革三十年,京滬商機多,深廣勢頭勁,內地尖子想來港“看看”的已不是那些摩天商廈,他們著重的香港是否有比內地更自由的空間、更創新的舞臺。我帶領學生赴京交流,北大、清華同學問得最多的是傳媒如何監察政府(政治空間)、民間如何跟政府打官司(公民空間)和學生如何發聲(教育空間),當中沒有一個北大清華人問我們的IFC有多高、CEO薪酬多少。政府、大學如果是要為港引才,就應早著先鞭,不能單以商管為招徠重點,大學的新聞、教育、政治、社會諸系才是處女地。
智經《報告》提出仿效現時大學招收非本地生模式,在內地開辦學院,但要設取錄內地生上限。政府採納時要小心,因為這潛在了人才觀與發展觀的矛盾,先不談內中港學院的銜接,既鼓勵高等院校在內地設分校,這是擴展產業之舉,理應多收以壯大產業,何必如港設限?而分校對像是內地學子,這長遠可為港招才,亦應多收,關鍵是立下嚴謹人才評定門檻而非嚴謹的入門配額。透過港式教育及嚴格考核,堪稱人才者就應來港。倘又要處處設關,錄取者零星落索,豈能為港招才?
港府希望打造本港成為亞太教育樞紐,這是遲來的春天,但樞紐不是單單的設校、住宿和教學。而是需要輻射而長遠的配套:引才、育才、留才三者之配合。港人亦要儘快拋棄狹隘的本地主義,方能在大市場內擴大競爭力。人才既“可育”,理應“可用”,特首提出的六項產業中多是來外人前來用港服務,用完即走。唯教育一項是用港之法、育彼之才,只要育得好,用完卻可留。
 
廖舜禧 (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2010

語文正字——是什麽字?




學生問「昊天罔極」為何常見於靈堂。

昊天者,蒼天也,即遼闊廣大的天空。《書經~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本無殤哀之意,如殯禮借用,可解靈魂殯赴無極蒼天,因天是萬物之母,人以為終極安息之處。亦由無窮蒼天孕育萬物比喻父母恩德如海,無以回報。《詩經~小雅~蓼莪》:「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虧得祖父撫養成人,以有今日。這昊天罔極之恩,無從補報萬一。」故此詞多見於靈堂而非只殯儀所用。

學生又問道教廟宇見過「靝」,此乃「天」之異體字。《康熙字典》載,「靝」出自《篇海》:「與天同。出道書。」即與「天」字有相同用法。「靝」乃「天」後起異體字。我以為取義單從字面而生:雲中清氣乃為天。由於此字較偏,極少人用,現多為道家用語,故未被收入一般中文字典。然與殯儀無關。

至此我想起從字面取義的幾個字(上圖),相傳是武則天手筆。「」、「萬丈」、「多年」, 推敲到是什麽字?

萬丈:字面上的意思,就是長。埊:山和水在土上,故為地。多年即久。天長地久也。

夕陽美景──教年長學生有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是商隱風燭之歎。千載以來,道盡逝者如斯之慨、芳華不再之悲。不少老者更以此自況,感傷暮年。然而,教畢「耆康會──完我大學夢計劃」的長者學生之後,我卻有另一番感受。

 
能執教眾長者學生,我非常榮幸。他們的兒女都比我年長,人生經驗更足為我師,但他們毫不以此自驕,反之,他們全都謙恭重道、積極向上,記得有一位長者學生在堂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在家中,我是爺爺;在這裡,我是學生;求學問禮,理應謙卑。」在現在消費主義橫流的大專教育界裡、在學生質詢老師「我給了五萬學費」的「新式師生關係」中,確是一道正氣、一股清流。此外,他們敢於創新,勤懇好問,猶勝年輕學生。記得去年一次導修報告堂,年長學生組報告「傳統手作仔」,他們的簡報聲色俱美、內容翔實,更旁徵博引,發人之所未見,賽過不少同班的年青大專生。其報告拿了甲等、其表現成了楷模。

 
我們常說,老要「有所歸」,我同意,但歸不一定要隱,正如暮年不一定是殘年。這幾位長輩正是老而歸於學府、歸於人生,人老心不老,年長志益堅。他們是累月的經驗、是年青的借鏡、是社會的欣慰:他們曾篳路藍縷於香港,現在則功成垂範於大學,既圓一己之夢,亦奮後學之心,直是香江教育一大美談。希望政府能大力支持此類計劃,正面認識並釋放長者之能,令長者成為年青一輩的引路南針。


轉瞬數載,我已離開嶺大,但婉芸婆婆之俏妙、興壽爺爺之巧思,將長留我心,商隠的詩,大可改為:「夕陽無限好,美景在黃昏」。



簡歷



簡歷
現職香港大學中文學院講師、教育局語言辯論計畫顧問、教科書作者及學界組織顧問。任教國文、教育、哲學、師訓、書藝等課程。閒暇以書法、茶酒、思辯、吹水會友,早萌教人(非教書)職志。大學畢業後嘗於夜校、戒毒學校、中學為師,不亦樂乎。求學英倫、遊走歐非,教授老外國文書藝,既撈盤川、亦弘國學。
年過而立,學養不深,興趣仍廣,求「生命質素」多於「生活指數」,雅好詩詞美學、書法創作、雋永語言、佛哲儒理,鍾情書畫之韻、流連語脈之間,手執法帖,欣然忘食,「字戀」不已。
 
以為學校課程不能只應世,理想教育不能沒理想,乃妙想天開、反道而行,開設「無用科目」,如「書法美學」、「教育哲思」、「行路吃飯」等導修課堂,期在學子心中留下點滴清流,待其以後,開源成泉。

閒暇喜遊、足跡頗豐,信遊不在遠,有心則靈。
信口胡吹,是為簡歷。

在「憂」與「不憂」中進發


 《論語》時而說仁人君子有「憂」,時而又說仁人君子「不憂」。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反映了孔子擔心的是自己德性人格的挺立,和道德學問能否化成天下,流露的是克己復禮的責任感。擔心自己不足,正是其憂。
「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同樣來自〈述而〉的夫子自道,強調君子自盡己心而能不怨天尤人、卻樂在其中,反映君子在求道齊家之中享受到深深的悅樂,不為世俗得失利害所累。 後來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 此處的「憂」是君子終身都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承擔精神,也是對道德、朋友、文化、家庭、國家的承擔。
可向聖哲學習的,正是在自勵自策中的「自反而憂」學習「仁者不憂」:努力向前,不為一己患得患失,困于一朝之患,這是我對過去將來的信念——學習繼續自強、自守、自謙、自持,廓然大公、君子坦蕩。
卓識多由磨煉生,好人半自苦中來。孟子說:「莫非命也」,大丈夫處世,在天為命,在義為理,在人為性,能為家庭妻女盡其道而生、為職之盡其道而死是莫大榮幸。正是文正公說的:「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此生飄渺此生憂。此憂,何患?

觀音巖—題字記

冬去春來,照融大師屈駕相邀,幫觀音巖土地公公化妝題字,我與parry欣然應允,以有限功力、拙劣油漆一盡綿力。天氣潮濕,真的筆筆艱難。





演辯(一):超越辯論,樂辯之始


星島教育專欄

超越辯論,樂辯之始

 

在辯論路上做過的角色很多、走過的時間很長,故認知比較清晰。我看到融辯入教的成果,亦窺見辯論比的局限。本文與其重彈辯評舊調,倒不如以一個在演辯途上走過二十年的老友身份,談談與主調相反的體悟:從今開始,超越辯論。

 
一、正反糾纏可變無是無非

超越是指走出比賽的樊籠。辯論的素養,原是為了觀點之間的切磋商榷,明辨是非價值、追求真相共識。然而,若措置失當,錯把手段當成目的,參與辯論活動也可以產生嚴重反效果,不單不能辨明是非,反倒無是無非,甚或製造出搬弄是非、無事生非的下一代,後果堪虞。

由於比賽題目的釐定往往要不偏袒正反(以求「可辯性」),使雙方均有相當(表面)條件以辯護立場,以詭辯或既定手段長期操練以後,學生容易獲得一種錯誤印象,以為大凡道德、社會、政治議題都是些模稜兩可、人言人殊的爭論,根本無是非標準可言。久之,不單是辯論與通識教育容易淪為「論點計算」、「平衡均沾」的遊戲,就是在現實人生處境或社會政治問題之前,學生的思維方式亦被塑造為只考慮勝負:採取那種手段最為「有利」(最易辯護或攻擊)?辯論的技術問題取代了真理的是非問題。如此,學生的價值觀便有流於「一切皆可(everything goes)」的相對主義的危險,只以功利觀點決定自身立場,再把萬殊世相簡單二分為我對即你錯

 
二、資料不等於知識、資訊不等於智慧

很多導師教學生:掌握資料,就掌握勝負。結果是:找了很多資料,但都敗多勝少。為什麽?因為通常你找到的,對方也有。故此,資料是量不如質,質不如的。匯通運用,才是能力,會聚能力,方是知識。其次,明白比賽本身的二元局限,了悟辯論重點在於思維學養的陶鑄而非賽果,賽前不亟亟於鑽探賽規空子、賽後不憤憤於勝負得失,反躬慎思學問、正視缺失、克己容人。這種君子之爭的品格氣宇和價值態度就是智慧。

 
三、如何做?

智慧、氣度不來自操練,而是鑄養。如你真的想超越自己,從今開始:
 
1不問有用:無用為大用,與其糾纏狹窄之用不如探求是非。我當了一年圖書館雜務,負責抄卡、搬書,諳熟圖書系統於辯論似無用,但對於日後教研乃至人生,其用大矣。

2不求可辯:所謂「可辯性」多是隊員以簡單認知和過往經驗的粗淺判斷,太過注重命題是否「兩邊有話說」,近年流行的「辯題剔除機制」令大專及中學的辯題與風格一模一樣,單一沉悶。記得當年領中大隊出席各辯題會議,我交代中大的立場是「所有辯題,一併接受」。結果?我們打過「忠直必乞食」、「中國文化至今毫無價值」。而且都是正方。輸贏?早忘了,但時隔多年,這還是我們打得最「過癮」的比賽。

3容人善敗:辯員通病是愛說話少聆聽,捍衛自我、理直氣壯。但在下一次,當你認定評判不公、賽會失誤時,先閉嘴,聽對方之語、容對方之失。然後,提自己,世事不是賽事,「我對」不一定是「你錯」。既然勝出的只有一隊,不如做個「善敗辯者」,擁抱失敗、容納失誤。在放下中進步、縱百折而開懷。

故此,好勝不如善敗好辯不如樂辯,樂辯正正在於超越局限。
 
 


廖舜禧
港大中文學院教師、教育局融辯入教計劃顧問、前中大辯論隊經理